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 雨来挟风助,吼击不遗力。 声如拔高山,势若伐强国。 初忧老柏折,遂恐石笋踣。 乾坤本无心,百神各效职。 蛟龙斗岁暮,豪横理莫测。 农功幸已成,龙怒亦会息。 屋漏何足言,袖手姑默默。 |
这首诗的标题是《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描述冬天的夜晚,天气寒冷,雨夹杂着风,狂暴地击打着窗户,引发了诗人的深思和感慨。 首先,诗的前几句“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雨来挟风助,吼击不遗力。声如拔高山,势若伐强国”,生动地描绘了雨夜的狂暴和威势。诗人用“挟风助雨”和“吼击不遗力”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雨夜的狂暴和无情。接着,“声如拔高山”和“势若伐强国”等比喻,进一步强化了雨夜的威势。 然后,诗的中间部分,“初忧老柏折,遂恐石笋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担忧和恐惧。在古代,柏树和石笋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柏树常被视为长寿和坚韧的象征,石笋则代表了地质历史的见证。因此,诗人担忧雨夜会折断老柏树,甚至可能冲倒石笋,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 接下来,“农功幸已成,龙怒亦会息”,诗人从担忧自然力量对人类的影响,转向了对人类活动的思考。诗人认为,尽管雨夜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便,但农事已经完成,人们的生活也将会恢复正常。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的平衡的理解。 最后,“屋漏何足言,袖手姑默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无奈和敬畏。尽管雨夜带来了不便,但诗人选择了沉默和无奈,因为人类无法控制自然的力量。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谦卑和敬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平衡的理解。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面对自然的力量,我们应该保持谦卑和敬畏,同时也应该积极应对和适应自然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