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九华观废月池》

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
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
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诗。 首先,诗的前两句“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诗人可能在某个水边的槛前吹奏箫曲,月光洒在平静的池塘上,形成两个美丽的影像。这里使用了“曾发箫声”和“夜蟾”等意象,给人一种宁静、清冷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微波象征着无尽的哀怨和遗憾,它们最终会汇入大海;而明月则象征着无情的自然规律,它无论何时都会出现在天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接下来的四句“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象:林外的白鸟身上带着雪花,绿色的荷叶枯萎后渚中的莲花却依然绽放。这些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直接点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需要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富有哲理意味,值得一读。
相关诗词
  • 1
    [南北朝]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 2
    [宋]
    得诀归来试炼看,龙争虎斗片时间。
    九华天上人知得,一夜风雷撼万山。
  • 3
    [元]
    林壑八年闲,吟残山色。
    无处烟霞不相识。
    真欢清福,举世谁人曾得。
    天教分付与,云庄客。
    万里侯封,九华仙伯。
    未必情浓似吾适。
    扁舟风月,好景初无今昔。
    遐龄原不在,餐松柏。
    内张文忠公祠。
    碑额最上层刻张养浩自寿词,草书。
    下题八分书七聘堂记四字,记文,正书,苏天爵撰。
    碑阴有虞集五言古诗一首。
    词综补遗卷十八又录张养浩行香子一叶舟轻一首乃东坡词之误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