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 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 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 |
这首诗的标题是《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诗。 首先,诗的前两句“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诗人可能在某个水边的槛前吹奏箫曲,月光洒在平静的池塘上,形成两个美丽的影像。这里使用了“曾发箫声”和“夜蟾”等意象,给人一种宁静、清冷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微波象征着无尽的哀怨和遗憾,它们最终会汇入大海;而明月则象征着无情的自然规律,它无论何时都会出现在天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接下来的四句“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象:林外的白鸟身上带着雪花,绿色的荷叶枯萎后渚中的莲花却依然绽放。这些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直接点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需要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富有哲理意味,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