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不可状,至理杳无名。 万彙丧其源,出没何营营。 忽焉生法瑶,研虑还淳精。 立言宗能仁,百也驰休声。 我来访旧居,景物如有情。 闲庭惨树色,空山咽猿鸣。 斯人今也亡,孤棹寻归程。 |
这首诗《至道不可状至理杳无名》是一首对至高无上的道理和道义的赞美诗。它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了“至道不可状,至理杳无名”,这是对至高无上的道理的描绘,它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也无法用形象来描绘,它超越了所有的概念和定义,是无形、无名的。这是对道义的最高赞美,它超越了所有的形式和界限,是无限的、永恒的。 接着,“万彙丧其源,出没何营营”是对世界的描绘。万物失去了它们的源头,各自在世界上徘徊,追求自己的利益。这里,诗人描绘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艰辛和困惑。 然后,“忽焉生法瑶,研虑还淳精”是对人生追求的描绘。诗人用“忽焉生法瑶”来描绘人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用“研虑还淳精”来描绘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这是对人生追求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困惑的揭示。 “立言宗能仁,百也驰休声”这两句是对仁爱的赞美。诗人认为,立言要以仁爱为宗,追求和平与宁静。这是对人类最高道德的赞美,也是对人类追求和平与和谐的呼唤。 最后,“我来访旧居,景物如有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诗人来访旧居,看到景物依然如故,但人事已非,感慨万千。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描绘为主线,通过对至高无上的道理、世界、人生、立言、过去和未来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和谐、仁爱的追求,以及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诗中,“景物如有情”一句尤为动人。它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是深沉而真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丰富和深沉。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美妙诗篇,它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这首诗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