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相即能仁,莫错认金轮。 行圆三十二,慈悲普济人。 |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佛教哲理。它涉及到佛教的核心概念——慈悲和智慧,以及修行者的行为和目标。 首先,“非相即能仁,莫错认金轮”,这句诗表达的是一种无我、无分别心的慈悲。佛教中的“相”通常指外在的形象或表现,这里诗人可能是在说,真正的仁爱是无分别的,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国界,不论人的外在表现如何,都能展现出仁慈。而“金轮”在佛教中通常象征着佛陀的教化,这里可能是在说,不要错误地认为只有某种特定的行为或表现才能被称为慈悲。 “行圆三十二,慈悲普济人”这句诗则是对修行者行为的描绘。三十二是佛教中描述佛陀行为的一个数量,代表了佛陀的众多美德和能力。这里可能是在说,修行者的行为应该像佛陀一样,具备各种美德和能力,去普济世人,给予他们慈悲和帮助。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深刻的佛教哲理:真正的慈悲是无分别的,修行者的行为应该具备各种美德和能力,去普济世人。这不仅是一种对他人慈悲的表现,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的过程。通过理解和实践这种哲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