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猗亭下竹,娥娥竹上月。 微风静兰路,水石相映发。 盈前婵娟子,秀色粲玉骨。 褰衣往从之,露泣苔侵袜。 |
这首诗《猗猗亭下竹,娥娥竹上月》是一首对竹子进行细致描绘的优美诗篇。诗人通过对竹子的形态、颜色、质感、环境的描绘,展现出竹子的美丽和优雅,同时也表达出对它的深深喜爱之情。 首句“猗猗亭下竹,娥娥竹上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亭下翠竹摇曳生姿,月色下竹影婆娑的美丽画面。其中,“猗猗”二字,形象地描绘出竹子柔韧、优美的姿态,“娥娥”则描绘出月光下竹影的婆娑之美,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微风静兰路,水石相映发”,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微风轻拂,水石相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这种环境更凸显了竹子的优雅和美丽。 “盈前婵娟子,秀色粲玉骨”,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近在眼前的竹子,姿态优美,颜色秀丽,如同玉骨一般。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竹子比作“粲玉”,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美丽和优雅。 最后,“褰衣往从之,露泣苔侵袜”,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走近竹子,与之亲近的愿望。然而,由于要靠近竹子,脚下会踩到露水和青苔,因此感到有些伤感。这里通过描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接近它的不易,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形态、环境、近景的描绘,展现出竹子的美丽和优雅,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它的深深喜爱之情。诗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优美的咏物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