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有高士,生产不曾治。 何以遗妻子,鹿门有深期。 籍籍齿牙论,龙凤名诸儿。 诸葛拜床下,可是圯桥师。 ¤ |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一位居住在襄阳的高士,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不事生产,把鹿门山作为自己隐居的理想之地。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高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襄阳有高士,生产不曾治。”描绘了高士的生活方式,他过着清贫的生活,不从事农业生产,这体现了他的超脱世俗和追求精神自由的特点。 “何以遗妻子,鹿门有深期。”表达了高士对鹿门山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远离世俗的纷扰,与妻子儿女暂时分别,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这体现了高士对家庭责任的淡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籍籍齿牙论,龙凤名诸儿。”这两句描绘了世俗名利的喧嚣和人们对名利的追求,这与高士的淡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士不屑于这些名利,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诸葛拜床下,可是圯桥师。”这两句表达了高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高士希望像诸葛亮一样,拜人为师,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绘高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高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