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作疏篱,茅编小屋,绕堤苦竹黄芦。 老翁蜗处,却自乐清虚。 理钓何妨钩直,据琴又、不管弦无。 逍遥处,都捐世虑,忘我亦忘渠。 雨余。 添美景,眉横山妩,脸媚花腴。 笑凡间粉黛,浓抹轻涂。 客至三杯薄酒,欲眠后、一枕蘧蘧。 起来见,龟翻鹤舞,却是寿星图。 |
这首诗的标题是《柴作疏篱,茅编小屋,绕堤苦竹黄芦。老翁蜗处,却自乐清虚。理钓何妨钩直,据琴又、不管弦无。逍遥处,都捐世虑,忘我亦忘渠。》,这是作者在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一首诗。 首句“柴作疏篱,茅编小屋,绕堤苦竹黄芦。”描绘了一个简朴而清幽的环境,用疏篱做为简单的防护,茅屋则更显生活的简朴,而屋旁则环绕着苦竹和黄芦,这些植物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清幽和宁静。 “老翁蜗处,却自乐清虚。”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他虽然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中,但却自得其乐,享受着清静的生活。这种乐并不是来自物质的丰富,而是来自内心的清虚,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理钓何妨钩直,据琴又、不管弦无。”这几句诗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他乐于钓鱼,不在乎钓钩是否弯曲,享受的是垂钓的过程;他弹琴也不追求乐曲的华丽,只在乎有无真情。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淡泊和自得其乐的态度。 “逍遥处,都捐世虑,忘我亦忘渠。”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逍遥自在的追求,他已经忘却世俗的烦恼,既忘我,也忘了外界的一切。这是他追求的精神境界,也是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描绘了雨后的美景,以及自己与自然和音乐的和谐相处。这种描绘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他的乐观和豁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到温馨而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