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焉可百为,不愿为渔子。 当时渭阳人,自是直钓耳。 今非结网身,岂有得鱼喜。 试身风波间,等用豢妻子。 古今同为渔,意义不相似。 采薇南山阿,归耕南山下。 食苦心无虞,守约自闲暇。 出处皆有义,在理无用讶。 今人举一隅,何足语学稼。 |
这首诗以渔父为题材,通过描绘渔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选择和道德标准的深刻思考。 首段描绘了渔夫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终日与风浪为伴,但并不因此而感到欣喜,因为他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他们与妻子儿女共同生活,但并不以此为乐,反而是在风波中寻找生存的意义。这种描绘展示了渔夫的坚韧和淡泊名利的品质。 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古今渔夫的生活,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古时的渔夫虽然结网捕鱼,但他们坚守道德,不因得鱼而欣喜。而今的渔夫虽然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却大不相同。诗人认为,古今渔夫虽然行为相似,但意义却不尽相同。 随后,诗人描绘了另一种渔夫的生活方式——采薇归耕。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认为,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坚守道德和真理,就能过上充实而宁静的生活。 最后,诗人以一种劝诫的口吻告诫人们不要只关注表面的行为,而应该深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而不是盲目模仿表面行为。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和道德标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它提醒人们要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不要盲目追求表面的荣誉和物质享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