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来无定居,此去复何如。 一与耕者遇,转将朝客疏。 资身唯药草,教子但诗书。 曾许黄庭本,斯言岂合虚。 |
这首诗《识来无定居,此去复何如。一与耕者遇,转将朝客疏。 资身唯药草,教子但诗书。曾许黄庭本,斯言岂合虚》是典型的中国古诗,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句“识来无定居,此去复何如”,直接道出了诗人的人生观——随遇而安,去留随意。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因为他认为,无论身处何处,都应该随遇而安,视情况而定。而离别之后,他又会如何呢?这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和想象。 “一与耕者遇,转将朝客疏”,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与耕者相遇后的变化。他与农夫的亲近,或许使他与那些常与朝廷官吏交往的“朝客”疏远。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质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疏离感。 “资身唯药草,教子但诗书。”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认为生存的手段应该是药草知识,而教育子女的方式只有读书。这似乎暗示了诗人对传统谋生方式的轻视,以及对文化、知识的崇尚。 “曾许黄庭本,斯言岂合虚。”黄庭本”指的是《黄庭经》,诗人曾许诺学习此书,那么他的承诺难道只是空谈吗?这句诗以反问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决心,也留下了对诗人后续行动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文化、知识的崇尚。它以质朴、自然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