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庐土木涂金碧,四出徵求如羽檄。 富商豪吏多厚积,宜其弃金如瓦砾。 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赋歛鞭笞县庭赤,持以与僧亦不惜。 古者养民如养儿,劝相农事忧其饥。 露台百金止不为,尚媿七月周公诗。 流俗纷纷岂知此,熟视创残谓当尔。 杰屋大像无时止,安得疲民免饥死! |
这首诗以激愤的言辞,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贫富不均、僧民矛盾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首段通过描绘土木涂金碧的僧庐,以及富商豪吏对佛教的厚积,对比贫民因赋敛而饥饿至死的惨状,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二、三段中,诗人对古代养民如养儿的政策表示了深深的怀念,对如今贫民因僧民矛盾而受苦的现象表示了深深的痛心。他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仁政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如今的社会已经偏离了正道。 最后一段,诗人对流俗的批判,对创残之民的同情,对僧民矛盾的忧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期盼着能够改变这种状况,让疲民免于饥饿之苦。 整首诗语言犀利,情感深沉,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诗人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深深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