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向长亭折柳枝,客中送客动愁思。 未论莲社重分袂,第喜牙璋再把麾。 旁塞兵民须旧德,长淮风月待新诗。 行看紫诏求耆宿,正是霜天清晓时。 |
这是一首送别诗,情感深沉且富有哲理。诗人通过描绘长亭折柳、客中送客的场景,表现了深深的愁思和离别的痛苦。同时,诗人也通过赞美对方的品德和才华,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祝福。 首联“频向长亭折柳枝,客中送客动愁思。”通过“频向长亭折柳枝”的典型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愁思和离别的痛苦。在古代,长亭是送别的地方,而柳枝则是送别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一场景,把读者带入了离别的氛围之中。 颔联“未论莲社重分袂,第喜牙璋再把麾。”诗人通过“莲社重分袂”的比喻,进一步表达了离别的痛苦。莲社是古代文人雅士结社吟咏的地方,而“重分袂”则意味着再次分别。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离别的痛苦之中,而是通过“第喜牙璋再把麾”的表达,展现了友人即将上任的喜悦。 颈联“旁塞兵民须旧德,长淮风月待新诗。”诗人通过对友人即将上任的地方的描述,表达了对友人才华和品德的赞美。诗人认为,友人的旧德能够得到边塞兵民的认可,而长淮的风月也期待着友人的新诗。 尾联“行看紫诏求耆宿,正是霜天清晓时。”诗人通过“紫诏求耆宿”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紫诏是指皇帝的诏书,而耆宿则是指有德行和才能的老者。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品德和才华的赞美,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人的用词简练精准,富有哲理,使得整首诗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