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九日登浮屠》

浮屠百尺绝花尘,一望霜林暮色匀。
啸傲自然能远俗,步趋何必不随人。
参军帽落嘲谁解,残草作茵。
却羡东篱陶处士,菊花犹插碧纱巾。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佛塔和秋景,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的愿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浮屠百尺绝花尘,一望霜林暮色匀。”诗人以高耸入云的佛塔和飞扬的尘土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佛塔的赞美和对秋景的描绘。诗人站在佛塔下,远望霜林,暮色均匀地笼罩着整个森林,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颔联“啸傲自然能远俗,步趋何必不随人。”诗人表达了自己远离世俗的愿望,认为自然地生活就能远离世俗的困扰,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与众不同。同时,诗人也指出,虽然可以不必过分追求与众不同,但也不必过于拘泥于别人的步伐,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 颈联“参军帽落嘲谁解,□□□残草作茵。”诗人通过用“参军帽落”来表达自己对于追随他人步伐的看法,认为不必过分追求与众不同,也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嘲笑。同时,诗人也用“残草作茵”来描绘秋景中的野草,表达了对自然、朴素生活的赞美。 尾联“却羡东篱陶处士,菊花犹插碧纱巾。”诗人最后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陶渊明(字“陶处士”)在菊花丛中插着碧纱巾的形象值得羡慕。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隐士,他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被后人广泛推崇,成为了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佛塔和秋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的愿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的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顾禧的《九日登浮屠》是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重阳节在古代又称登高节,人们会登高赏景、佩插茱萸、宴饮赋诗,以此寄托一种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顾禧在重阳这一日登上浮屠(塔),远眺四方,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诗。 以上仅是简要分析,如果需要更多背景信息,可以到诗词类网站查询。
相关诗词
  • 1
    [清]
    着眼空花一刻徂,苍天何意夺童乌?
    玉台已碎怀中镜,明月还沉掌上珠。
    早信灵氛逃大劫,难将因果问浮屠。
    平生儿女钟情甚,此际黄泉舐犊无?
  • 2
    [宋]
    架岩凿石有规模,不学桃源旧画衅。
    亭豁人稀林鸟乐,锡飞天老野云孤。
    雨余石井泉深浅,烟淡虎门山有无。
    说与山灵莫分别,从教仙窟着浮屠。
  • 3
    [宋]
    君恩报答果何如,手植松杉一万株。
    溪足断边横略彴,峰头好处见浮屠。
    凤书御墨藏飞白,龙吐山泉散作珠。
    包帚祝尧同此类,刻崖大庆拟嵩呼。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