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作品赏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
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
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
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
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
而诗味浓郁。


文:朱丽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81024№g〕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刘学锴)
创作背景
王维的《杂诗》创作背景是他在安史之乱后隐居孟津时所作。这组诗共有三首,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而创作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中《杂诗》的第二首被广泛传唱,诗中通过询问从故乡来的人,家中的寒梅是否开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这组诗是王维在隐居期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既独立成章,又在时间顺序上有很大程度的延续与勾连。
上一首
《观猎》
相关诗词
  • 1
    [魏晋]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2
    [魏晋]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 3
    [魏晋]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