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归柴桑,家贫食不足。 当其勇去时,不待秫稻熟。 借问何以然,实耻暂屈辱。 公常为近臣,曾不辄媚曲。 一缘府舍灾,遂使还秩禄。 禄仕四十年,内乏釜锺粟。 归来托四邻,恓恓无片屋。 去就异前人,其义已介独。 譬之食嗟来,应自甘退缩。 当营负郭田,渐可事水竹。 |
这首诗是作者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赞美,对陶渊明高尚品格的敬仰。 陶渊明,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烙印的名字。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上了清贫的生活。诗中描绘了他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面临困难,也决不妥协屈服。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轻易向权势低头。 “当其勇去时,不待秫稻熟。”这句诗描绘了陶渊明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不等待丰收的秫稻,表现了他的果敢和决绝。 “公常为近臣,曾不辄媚曲。”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去阿谀奉承。 “去就异前人,其义已介独。”这句诗赞美了陶渊明的独立和与众不同的品格,他选择了归隐,不同于前人的仕途之路。 “当营负郭田,渐可事水竹。”这句诗描绘了陶渊明未来的生活规划,他打算耕种靠近城郭的田地,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也享受水竹环绕的田园生活。 整首诗充满了对陶渊明高尚品格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坚韧、不屈不挠的陶渊明,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士人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