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其颜,拈却案山。 影流心鉴,智入道环。 师旷不闻而其声自普,离朱不辨而其色非悭。 一点自然兮妙超过去现在,十方平等兮全该内外中间。 |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意象的诗。它描绘了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涵盖内外世界的玄妙景象。让我们逐句来赏析这首诗: 首句“洞见其颜,拈却案山”中,“洞见”暗示了深入观察、领悟,“颜”可能是指事物的表面或现象。“拈却案山”则像是将一座大山轻易提起,展示了强大的力量。这两句整体上展示了诗人对事物深入洞察和掌控的能力。 接下来,“影流心鉴,智入道环”中,“影流”可能指的是事物的变化、流动,“心鉴”则象征内心的明镜,能清晰地反映一切。“智入道环”表示智慧进入了道的境界,与道合一。 “师旷不闻而其声自普,离朱不辨而其色非悭”这两句中,师旷和离朱都是古代知名的人物,师旷是音乐家,离朱则是擅长分辨颜色的。诗人用他们来象征人类对声音和颜色的感知。“不闻”和“不辨”暗示了超越了听觉和视觉的界限,“声自普”和“色非悭”则表明声音和颜色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不需要人为的分辨。 “一点自然兮妙超过去现在”中,“一点自然”可能指的是一元论,即所有事物都源于一点,也与自然合一。“妙超过去现在”则表示这一点自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最后一句“十方平等兮全该内外中间”,“十方”通常指的是空间的所有方向,“平等”则表示无差别、无偏见。“全该内外中间”则表示这一点自然涵盖了内外的所有空间。 整体来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越感官感知、涵盖所有时间和空间、无差别对待内外事物的玄妙世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哲学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