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宁教鹦鹉哑,不遣麒麟细。 人人语与默,唯观利与势。 爱毁亦自遭,掩谤终失计。 |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以动物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社会的现象,表现了诗人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首先,诗人以“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开篇,通过鸟兽的形象,寓言般地表达了善良与仁慈的本质,即使是温顺的鸟兽也不会无端发出恶声或狂烈噬咬。这里诗人借助动物的形象,寓言式地揭示了善良和仁慈的本性。 接着,诗人以“宁教鹦鹉哑,不遣麒麟细”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鹦鹉因其能模仿人言,往往被用来比喻人云亦云的附和者,麒麟则常被用来象征珍稀、高贵的品质。诗人宁愿鹦鹉哑口无言,也不愿麒麟变得琐碎,这表现了他对于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盲目跟从的现象的深深忧虑。 然后,诗人通过“人人语与默,唯观利与势”揭示了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人们言论的发出与否,取决于利益和势力。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行为准则,无疑揭示了社会的一种病态。 最后,诗人以“爱毁亦自遭,掩谤终失计”结尾,表达了对于人们自取其辱,掩饰真相的行为的深深无奈。诗人在这里传达出一种对于真理和公正的坚持,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以动物形象为比喻,以犀利的语言和深沉的哲理,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弊端,表现了诗人的深深关怀和忧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