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何似似春雨,歌舞农夫怨行路。 君看永叔与元之,坎轲一生遭口语。 两翁当年鬓未丝,玉堂挥翰手如飞。 教得滁人解吟咏,至今里巷嘲轻肥。 君家联翩尽卿相,独来坐啸溪山上。 笑捐浮利一鸡肋,多取清名几熊掌。 丈夫自重贵难售,两翁今与青山久。 后来太守更风流,要伴前人作诗瘦。 我倦承明苦求出,到处遗踪寻六一。 凭君试与问琅邪,许我来游莫难色。 |
这首诗歌表达了对两位先贤(永叔与元之)的赞美与怀念,同时也描绘了一位独坐溪山,自重清名的太守形象。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刻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诗歌开头“斯人何似似春雨,歌舞农夫怨行路。”,以春雨比喻斯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斯人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品性。歌舞农夫的怨行路,又展示了农夫劳作的艰辛,与斯人形成鲜明对比。 “君看永叔与元之,坎轲一生遭口语。”诗人提起永叔与元之两位先贤,他们一生坎坷,遭受口语中伤,但依然不为所动,坚守自我。 “两翁当年鬓未丝,玉堂挥翰手如飞。”描绘了两位先贤年轻时的风采,才华横溢,挥毫泼墨。 “教得滁人解吟咏,至今里巷嘲轻肥。”这句展示了两位先贤教化百姓,使得滁人懂得吟咏诗歌,至今里巷之间还在嘲笑那些轻浮肥腻的人,表明了先贤们的教化之深远。 “君家联翩尽卿相,独来坐啸溪山上。”诗人描绘了一位独自坐在溪山之上,自重清名的太守形象,与周围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笑捐浮利一鸡肋,多取清名几熊掌。”这句用鸡肋比喻浮利,熊掌比喻清名,表现了太守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丈夫自重贵难售,两翁今与青山久。”这句表达了太守自重身份,不为权贵所动的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两位先贤的怀念。 “后来太守更风流,要伴前人作诗瘦。”这句描绘了一位更风流的太守,伴随着前人的诗作,也让诗歌变得更加清瘦有力。 “我倦承明苦求出,到处遗踪寻六一。”这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境,厌倦了承明的苦求,到处寻找六一的遗踪。 “凭君试与问琅邪,许我来游莫难色。”最后诗人向友人提出请求,允许他来游玩琅邪,不要难为情。 整首诗歌通过对先贤的赞美、太守形象的描绘以及诗人自己的心境表达,展示了诗人的高尚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