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 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 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 云蒸作雾楷,火灭噀雨巴。 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 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 (君曾见永州何仙姑得药饵之,人疑其以此寿也,故有丹化米、萼绿华之句,皆女仙事。 )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 前生或草圣,习气馀惊蛇。 儒臞谢赤松,佛缚惭丹霞。 时时一篇出,扰扰四座哗。 清诗得可惊,信美辞多夸。 回车入官府,治具随贫家。 萍齑与豆粥,亦可成咄嗟。 |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种超凡脱俗、长生不老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诗的开头通过“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来表达作者对世俗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质疑,然后以“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来赞美一个仁者寿比南山,不觉生命有限的境界。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仁者寿的崇尚。 中间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仙家典故,如“丹化米”、“萼绿华”等,描绘了仙家生活的奇妙和美好,表达了对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向往。 然后,作者通过“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来表达自己曾经也有过超凡脱俗的机会,但因为一念之差而没有达成。这里的“一念差”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接着,作者以“儒臞谢赤松,佛缚惭丹霞”来表达自己对儒家和佛家修行方式的遗憾和不满,认为这些方式束缚了人的自由和精神。 最后,作者以“回车入官府,治具随贫家。萍齑与豆粥,亦可成咄嗟”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即使生活在贫困和艰难之中,也能过出一种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整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命、修行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