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君子居,一日顾必葺。 李侯作新斋,制度皆自给。 轩楹如肺腑,豁达可出入。 取竹渭水湄,移松陇山隰。 岁寒远相依,劲节久孤立。 栽培岂无法,根著至今湿。 清风在目前,独我得多挹。 归壤共无涯,往日不可及。 惟忧属后人,长半边声急。 |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表达了对君子居所的赞美和对新斋的欣赏。 首联“尝闻君子居,一日顾必葺”,诗人用简洁的语言点出了主题,即君子居所,每次有人来访就要考虑修缮。这为后文对新斋的描述做了铺垫。 “李侯作新斋,制度皆自给”描述了新斋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可以看出作者对李侯的赞赏。 “轩楹如肺腑,豁达可出入”形象地描绘了新斋的空间感,给人一种通透、宽敞的感觉,仿佛可以自由出入。 “取竹渭水湄,移松陇山隰”则展示了新斋的自然元素,取自渭水边的竹子,移至山隰之间的松树,增添了新斋的生机和自然气息。 “岁寒远相依,劲节久孤立”进一步强调了新斋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岁寒知松柏之后,松树和竹子的坚韧节操更显突出。 “栽培岂无法,根著至今湿”表达了对新斋建筑过程的敬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清风在目前,独我得多挹”表达了诗人对新斋的喜爱,可以随时享受清新的风,自己获益良多。 最后,“归壤共无涯,往日不可及。”表达了对于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过去的时光已经无法追回,但仍然担心未来的继承者无法保持这种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新斋建筑的赞美和对自然环境的欣赏,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继承者的担忧。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