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 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
这首诗的题目是《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作者通过对布衣孙卿子登高赋诗,缅怀屈原的情景进行描绘,赞扬了孙卿子的才华和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首联“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诗人以孙卿子和屈原并举,暗示孙卿子有着屈原那样的才华和志向。屈原是楚国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因忠言直谏而被放逐,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的诗歌和事迹充满了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和对不公待遇的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孙卿子也是一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诗人的这一描绘,暗示了孙卿子的志向和屈原相似。 颔联“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诗人描绘了孙卿子在铜台下挥毫泼墨的情景,表现出他豪情满怀、意气风发。铜台是魏国的著名建筑,诗人用它来象征孙卿子的才华和深情。而“乐观正飞缨”则暗示了孙卿子的诗歌创作具有飞扬的文采和深情的情感。 颈联“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进一步描绘了孙卿子的才华和深情。“凌云势”形容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掷地声”则暗示了他的诗歌具有深沉的力量和动人的音韵。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孙卿子的才华和深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孙卿子的赞赏和期待。 尾联“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诗人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孙卿子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造端长体物”表达了诗人对孙卿子在诗歌创作中深入体察物情、表达人心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而“无复大夫名”则暗示了诗人希望孙卿子能够像屈原那样,将自己的才华和深情投入到社会改革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孙卿子和屈原的描绘,赞扬了孙卿子的才华和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诗人的描绘和赞美充满了对人才的期待和对社会改革的热切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