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更漏子·背江楼》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作品赏析
关于此词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有很大分歧。许多学者认为是写闺中女子的怀远深情。开头三句,女主人公倚楼望远,眼见海月初升,耳听城上角声呜咽。这里暗写一个“思”字;“角声呜咽”,烘托出愁情。接着三句,触景生情,由近而远分别写到堤柳拂动,烟岛朦胧,征雁两行,层次井然,景中寓情,尤其是“两行征雁飞”一句,寓当初分手情景,写此时悠悠离情,蕴籍含蓄,颇为人称道。
下片镜头变换,转写游子欲归,以从对方写来的方法来升华思妇的感情。换头三句,从虚处落笔,以虚写实,更见主人公此时离愁之深,相思之苦。“路”“渡”等词,显示了游子思归的心意,日夜兼程,特别是“正是芳菲欲度”句,点明时候已经是暮春,良辰美景难再。末三句亦写从夜到晓,是游子所见所闻,从银烛孤照到村落鸡啼,表明旅途的广阔与清凄,也写出了游子的孤寂与思亲情绪。最后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整首词写主人公的怀远深情,沿着由夜到晓的时间流程,通过其所见、所闻、所感,从景象中透出,从旁处托出,层次分明,意境深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此词属于羁旅行役词,纯为基于个人行旅生活体验的自我抒情之作,而非类型化的代言体。全篇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与闺情词不同。
创作背景
温庭筠的《更漏子·背江楼》的创作背景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这首词是他在一次旅行中,自京口北渡长江归家途中所作。具体来说,会昌二年(842年)春,温庭筠自吴中游历越中,约在同年的秋天返回吴中。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点,正是在会昌三年(843年)的暮春,他从吴中返回长安的途中。词中的“背江楼”、“归帆渡”等意象,反映了他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而“芳菲欲度”则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暗示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相关诗词
  • 1
    [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 2
    [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 3
    [唐]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澹烟如柳。
    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
    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