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初天下童谣
佚名〔魏晋〕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麦青青,大麦已晒得焦枯;谁在田地里收割呢,是媳妇和婆婆。
公公在哪里呢,战场上去攻打胡人了。
官吏买马,准备车具,请让我们为各位出征的人低声地叫苦。
注释
桓帝: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东汉第十位皇帝。
妇:媳妇。姑:古代称丈夫的母亲为姑。
丈人:一作“丈夫”。犹言长老,这里以媳妇的口气而言,指她的公公。
吏、君:均指官吏。
鼓咙胡:形容话梗在喉咙里的样子。
咙胡:即喉咙。鼓,凸出,鼓起。
创作背景
据《后汉书》卷103《五行志》载:桓帝之初,天下有此童谣。桓帝元嘉年间,凉州诸羌反叛,南入蜀、汉,东略三辅,延及并州、冀州,大肆烧杀。桓帝命众将平定诸羌,但汉军常常为诸羌所败,于是朝廷大肆征发士卒,麦子等农作物的收割只有靠妇女来完成,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农村男丁被征调一空、生产遭受破坏的情景。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青 李敦庆.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7页
赏析
这首民谣收录于《乐府诗集》,属“杂曲歌辞”。“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乐府民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首民谣通过描述桓帝时农作物由妇女收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人民的爱憎。歌谣语句朴素,通俗明白。
起句“小麦青青大麦枯”,“青”与“枯”点出了时间,即农作物生长和收货的季节,也就是农忙时节。绿油油的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却已经成熟了。可是谁来收割成熟的庄稼呢?是老妇和村姑。收割本来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应该由青壮男丁来承担。所以,开头两句,尽管没有用一
简析
这首民谣真实再现了桓帝时农作物由妇女收割的社会现实,反映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强烈的爱憎。歌谣语句朴素、通俗明白,以战争中人民群众和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抨击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使人民群众的不满之情跃然纸上。
博物志·杂说(节选)
张华〔魏晋〕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岁暮和张常侍
陶渊明〔魏晋〕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赠长沙公
陶渊明〔魏晋〕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